WFU

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

TSfN: 以神經科學為主的跨領域研討會


作者:鄭國偉




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(Taiwan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, TSfN),是由國內 16 個神經科學相關學會組成的「臺灣神經科學聯盟」所舉辦。涵蓋基礎神經科學、臨床醫學、工程科學三大面向。大會 Logo 即是以此概念為設計,其中腦輪廓代表認知科學、DNA 為基礎研究、針筒代表臨床醫學,Logic gate 則代表工程科學。


本次研討會有何特色?


會議邀請兩位譽名國際的蒲慕明及江安世兩位院士,作為開幕與閉幕的大會演講。另外,安排兩場由洪蘭與蘇以文分享的科普演講,與瑞典、日本與國內等 12 名研究學者,來進行專題報告(plenary lecture)。還有依主題為分類的跨領域小型研討會(nanosymposium)。

對於研討會投稿者,大會也安排 3 分鐘的短講(oral bliz),由每位投稿者介紹自己的研究,提供更多相互交流機會。

以疾病為例,實驗室為主的研究者,多從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與機轉著手;而臨床醫師,則以解決患者病痛的藥物或手術方法,以及癒後問題等角度切入。雖然兩者同樣為了解決困擾患者的問題,但可能實驗室的研究,成果不易應用於臨床。而醫師所作的臨床研究,可能缺少對致病機轉的了解,降低與基礎研究的連結。

因此,透過不同領域的交流,以找出研究問題的癥結,並基礎與臨床團隊相互截長補短,即是該會議的重點。


與生醫年會有何不同?


「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」是每年三月下旬,國內生醫界最大規模的跨領域學術集會。相較已舉辦三十四屆的生醫年會,TSfN 是第一屆舉辦,以神經科學為主軸,結合臨床及工程等跨領域的學術研討會。

有參加過生醫年會的人,可能曾有這樣的感受。以神經科學領域來說,可能分散在分生、生化、生理或藥理等學門,相關研究難以集中展示。而該次研討會,即是基於集中神經科學研究為出發點,所催生的成果。


二十一世紀的主流:大腦解密


自 1953 年發現遺傳物質 DNA 以來,上個世紀以發展人類基因體計畫(Human Genome Project, HGP)為主,完成 23 對染色體,多達 30 億對鹼基的定序。當時臺灣也曾參與第四對染色體的部份定序

從美國 2013 年宣布,投入 45 億美元發展腦科學計畫(Brain initiative),歐盟(Human Brain Project)、日本(Brain/Minds)、中國(中國腦計畫)、韓國(腦科學發展策略)也相繼出現大型的科研計畫。而臺灣也有「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」,以接軌國際。

當世界多個國家,皆提出以腦科學研究的大型計畫,相信未來數十年內,神經科學研究將持續蓬勃發展。


回到首頁